108 |
莊雅仲 |
都市菜園:重返自然與在地 |
108 |
何純惠 |
閩、客交界地帶的方言研究─閩西連城縣的方言分佈、語言接觸及族群遷徙(三年期) |
107 |
柯朝欽 |
權力文化網絡、公共領域與集體記憶:兩個馬來西亞全國性客家社團的比較研究 |
107 |
潘美玲 |
神聖的退位?:民主化之後西藏流亡政府的經濟生存策略 |
107 |
張維安 |
族群與空間:台灣客家帶族群關係的比較-北臺灣臺三線客家廊帶之族群關係:產經、宗教與客家廊帶之浮現(2年期) |
107 |
林文玲 |
多重感官取徑的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-1950至196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照片檔案的感官民族誌研究(3年期) |
106 |
莊雅仲 |
氣象萬千:新竹都會風電、風景與風情(2年期) |
106 |
蔡晏霖 |
當福壽螺蔓延時 : 瀕危年代的多物種共生可能(3年期) |
106 |
簡美玲 |
南向尋索:東協與南亞區域動態下的族群、文化與治理-日常、地方感與族群性:東協與南亞脈絡下多元差異的都市治理與空間政治 |
106 |
蔡晏霖 |
南向尋索:東協與南亞區域動態下的族群、文化與治理-福爾摩沙在萬隆:亞洲第三世界國族主義的歷史與未來 |
105 |
林文玲 |
高等教育中的原住民知識建構與實踐-(總計畫及子計畫)原住民族歷史與社會議題教學資源網站建置計劃(2年期) |
105 |
潘美玲 |
我們不談「政治」?:台「中」關係下的族群動員-(總計畫及子計畫)以「中華民國」為名的族群動員:「蒙藏委員會」的藏人治理政策(2年期) |
105 |
張維安 |
我們不談「政治」:台「中」關係下的族群動員-打造「客家」的符號價值:以「世界客屬懇親大會」中的台「中」象徵鬥爭關係為例(2年期) |
105 |
李翹宏 |
我們不談「政治」:台「中」關係下的族群動員-打造「祖地」的文化政治與族群身分的變異:閩粵地區「客家」宗教朝聖與謁祖觀光現象的研究(2年期) |
105 |
林秀幸 |
我們不談「政治」:台「中」關係下的族群動員-「有意識」的族群建構與「跨境族群動員」的關係─台三線青年的社企創作與國族和全球化的張力(2年期) |
105 |
簡美玲 |
翻譯、跨境與日常:海外與臺灣客家族群經驗的浮現與轉折(3年期) |
105 |
許維德 |
戰後台灣客家「族群化」的發展階段與相關動力 :一個「族群形成」多軸線過程化模型的建立與應用(2年期) |
105 |
連瑞枝 |
邊界中的山鄉腹地:西南山鄉的祀典、儀式與廟宇 |
105 |
張藝曦 |
心學、文學復古與制藝文社:明末清初江西社集活動(3年期) |
105 |
黃紹恆 |
株式會社臺灣銀行之成立、發展及其定位:政策面 |
105 |
莊雅仲 |
新竹新故鄉:跨域治理與公民文化創新(1/3) |
104 |
許維德 |
測量「客家認同」:「客家認同多面向量表」的建構與驗證 |
104 |
莊雅仲 |
園區與社區:城鄉再想像與地方政治(2年期) |
104 |
張維安 |
博物館與客家意象的再建構:臺灣、東南亞與中國大陸三地的比較研究(2年期) |
104 |
張藝曦 |
心學、文學復古與制藝文社:明末清初江西社集活動 |
103 |
張維安 |
全球客家形成的研究:台灣經驗與多層次族群想像的浮現-(總計畫及子計畫二)族群想像與全球客家網絡的建構:台灣經驗的角色(2年期) |
103 |
簡美玲 |
全球客家形成的研究:台灣經驗與多層次族群想像的浮現-(子計畫六)客家女性的流離、家園與族群之想像與再現(2年期) |
103 |
林文玲 |
數位時代的台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 |
103 |
潘美玲 |
層級化的難民:印度與尼泊爾流亡藏人的身份差異與經濟機會 |
103 |
蔡晏霖 |
瀕危年代的情義經濟:台灣新農運動研究 |
103 |
張藝曦 |
明末江西社集活動、復古風潮與文化實踐-兼及與復社的比較 |
102 |
連瑞枝 |
重構的邊徼聖地:明朝大理社會的族群政治與地方認同(2年期) |
102 |
林秀幸 |
地方草根組織和地方政治的關係 |
101 |
林文玲 |
性/別如何製造:台灣變性醫療的一項田野研究(2年期) |
101 |
潘美玲 |
西藏難民地毯產業:合作經濟與企業經營的類型比較(2年期) |
101 |
黃紹恆 |
臺灣總督府土地放領政策之形成與執行──以「豫約賣渡」為中心-總計畫暨子計畫一:臺灣總督府土地放領政策之形成與執行──明治政府地租改正、製糖會社 |
101 |
莊雅仲 |
台灣晚近新興社會運動:二次政黨輪替下的公民社會-「璞玉田」:都市主義與新農民運動(子計畫三)(2年期) |
101 |
蔡晏霖 |
召喚全球新農鄉:印尼農民聯盟(Serikat Petani Indonesia,SPI)研究(2年期) |
100 |
潘美玲 |
尼泊爾西藏難民地毯產業的發展:難民經濟的典範? |
100 |
林秀幸 |
地方社群的日常生活政治 |
100 |
簡美玲 |
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多元現代性-子計畫四:生命史敘事與西部中國的城鄉移民研究(1930-2010)(3年期) |
100 |
張藝曦 |
從思想史脈絡看晚明江右社集、宗教與地方社會(3年期) |
99 |
呂欣怡 |
俗民社會的環境觀:以高雄後勁為個案研究(2年期) |
99 |
連瑞枝 |
族群政治下的聖地與社會:雲南大理與巍山壩子的研究 |
99 |
林文玲 |
部落「姊妹」做性別:交織在勞動生產與社會連帶之間 |
99 |
蔡晏霖 |
「熟悉的陌生人:印尼都市裡的空間與種族」專書寫作計畫(2年期) |
98 |
張藝曦 |
陽明學以前的明初思想文化世界(2年期) |
98 |
莊雅仲 |
「福住永康:社區運動與都市生活」專書寫作計畫 |
98 |
潘美玲 |
「難民的族群經濟:印度流亡藏人的毛衣貿易(1959-2009)」專書寫作計畫(2年期) |
98 |
呂欣怡 |
性別、經濟、與社會地位:客家地區微型創業婦女的生活世界 |
97 |
連瑞枝 |
編戶齊民,儒學與村廟:滇西世族的文化認同與歷史實踐(II) |
97 |
莊雅仲 |
三廳革命:空間、經濟與社區生活 |
97 |
張藝曦 |
明代理學與淨明道信仰 |
97 |
簡美玲 |
「休閒、工作與日常:貴州苗人的遊方」專書寫作計畫 |
96 |
連瑞枝 |
編戶齊民,儒學與村廟:滇西世族的文化認同與歷史實踐 |
96 |
黃紹恆 |
戰後初期台灣糖業的接收與公營台糖的成立(2年期) |
96 |
蔣淑貞 |
「文化翻譯」與亞洲視角-澳洲電影中的亞洲:東方主義再詮釋(Ⅲ-Ⅱ) |
96 |
段馨君 |
全球化與跨文化中的台灣當代劇場(I) |
96 |
潘美玲 |
流離的道德經濟:流亡印度的藏人毛衣市場與協會(2年期) |
96 |
莊雅仲 |
「審判民主:後解嚴台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」專書寫作計畫 |
96 |
林文玲 |
科技、社會與跨性別(WR43)(2年期) |
95 |
連瑞枝 |
家譜、墓誌銘與地方傳說:滇西世家大族的歷史與祖先認同 |
95 |
莊雅仲 |
摩托車城鎮:中型都市的社會生活與公共參與(2/2) |
95 |
莊英章 |
歷史、生態與區域發展:屏東高樹與梅縣白渡客家聚落的比較研究(2/2) |
95 |
簡美玲 |
口語、文字、祖先故事:貴州東部苗人的古歌與家譜比較研究 |
95 |
潘美玲 |
兼業式的族群經濟:南印度流亡藏人毛衣商的維生策略與剝削結構(2/2) |
94 |
莊雅仲 |
摩托車城鎮:中型都市的社會生活與公共參與(1/2) |
94 |
莊英章 |
歷史、生態與區域發展:屏東高樹與梅縣白渡客家聚落的比較研究(1/2) |
93 |
連瑞枝 |
王權的邊界:十五至十八世紀雲南洱海地區的歷史建構與實踐(II) |
93 |
莊雅仲 |
經濟、生活與都市文化:一個都市商圈的形成與社區生活的轉換 |